不久前,在世界地热论坛暨第五届五台地学研讨会上,有这样一组数据发布:我国地热资源丰厚,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1/6,直接运用规划约占全球的37.7%。
天津,是我国地热资源开发运用较早的区域。追溯前史,1936年,法租界老西开教堂邻近开凿竣工的自流井,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榜首口地热深井,其地点路途也曾一度更名为“喷井路”。这一工程,是在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指导下勘探和开凿的。今天,北疆博物院创立110周年世界研讨会在津举办,将从头整理这段天津城市回忆,也分外有意义。
114年前,博物学家桑志华在天津创办了北疆博物院,这儿是集动物、植物、地质、古生物、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,也是我国树立最早、藏品最丰厚的天然前史博物馆之一。在保藏的20余万件展品之中,我国榜首口地热深井留下的相关什物标本和科考记载,就保藏在这儿。
在北疆博物院北楼的常设展中,记者很快就找到了“老西开自流井的岩屑标本”。墙上三个木框箱,每个箱子有5行、每行16格,除了少量空分外,绝大部分格子中都有一个试剂瓶。这些岩屑标本呈粉末状、块状等。瓶身上除了编号外,均有法语标示着发掘地“LAOHSIKAI”(老西开),及所收集的标本特点,比方“细砂”“黏土”等,试剂瓶下也对应标示着色彩、黏土份额等相关状况。在南楼的相关文献、期刊材料展柜中,还有一本1935年至1936年,由桑志华编撰的关于老西开自流井的调查报告《天津老西开的涌水井》,是其时“黄河白河博物馆”即北疆博物院的第40号出版物。
老西开,原本是一片低洼地。现在的滨江道,曩昔曾是“西开大马路”,在1918年,通行的绿牌电车两端结尾便是“老西开”和“天增里”。老百姓口头说的老西开,便是宝鸡道和西开教堂一带。为何在此凿井呢?
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地质矿产处处长、闻名文史专家侯福志介绍说,在1936年5月13日、18日,天津《大公报》先后刊载《津市仅有自流井开凿完竣成绩优良》与《西开自流井完成后黎桑博士宣布研讨成果》两篇文章,披露了这眼井的开凿布景和有关的研讨成果,“黎桑博士,便是桑志华在其时的音译名”。
“开端的主意是挖一口可供饮用的水井。”侯福志在承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,其时的老西开一带短少自来水,中外居民用水非常不便利,为此,法租界工部局拟取用地下水处理饮水问题,所以“经工商学院黎桑博士之研讨”,在1935年,延聘英国凿井专家欧达雷及华籍专家李宝生等来津观察,协商相关事宜。
其时,天津大多数水井水质欠安,即便英租界的自来水井也“亦味咸而含氟素”。经黎桑、欧达雷、李宝生反复研讨,选址老西开,即现在宝鸡路途中心,其时是法租界教堂后五十七号路。
“钻机是由美国制作的石油钻机,电力推进。”侯福志介绍,整个凿井工程自1935年9月开端,到1936年5月完毕。该井“水质硬性低弱,含钙镁颇少,氯化钠等杂质亦微,已证明为津市最纯洁之水源”。依照欧达雷的说法,自流井“打破全我国淡水井深度之纪录”。
这口井,井深861米,井口直径20厘米,含水层在地下715-744米之间,取水层厚29米,为半固结的上第三系黄灰色细砂和中砂层。开凿之初,呈自流状,自流量23.2吨/小时,水温34℃。也是在钻井的过程中,及时留取了“地下标本”,作为地层研讨之用。其时的记载是,钻井在1505英尺时,有“泉流做欢腾状况,自井口冒出,且有无味之白色烟雾”,而到了1649至1746英尺时,还有“较大之蛤蚌壳”,大约年代为第四纪之地层。到了2300英尺时,“忽有水柱自管中射出,高竟达36英尺,昼夜不停”。其时,还在井口处安装了一个暂时喷泉。
“依据现行‘国标’《地热资源地质勘查标准》(GB/T11615一2010)的规则,地下含水层的水温超越25℃即为地热资源。”侯福志说,老西开自流井实际上也是天津的榜首眼地热井。在天津市规划资源局揭露的材猜中称,这也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热井。
“1958年普查时,这口井自流量仍到达8.21吨/小时。”1970年时,该井中止自流,水位下降到地表以下12米,水温也降到29℃。侯福志剖析,是由于含水层短少补给,周围也没有大规划挖掘,地下暖流没办法完成动态循环。
桑志华的《天津老西开的涌水井》调查报告内容,也在其时的报纸上进行发布。侯福志介绍说,桑志华依据开凿老西开地热成井,以及自己多年从事对黄河、白海(海河)流域的科学考察经历,还得出一系列重要定论。
“一是,河北平原,具有喷发(即自流)才能;二是,据化验成果,自流井之水,在近海地带,但很少盐质之成分;三是,喷发才能,随井之深度而增高。”侯福志说,桑志华还揣度,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相同能够开凿地下承压水:“陕甘地质,与河北肯定相同,西北平原,荒歉比年,倘能多击自流井,开发水利,则耕耘之水源问题,全可处理。”这对于我国西北区域寻觅地下水源无疑具有极端严重的指导意义。
由于这口温泉自流井,五十七号路一度更名为“喷井路”,并且还让人提出了“建造规划”。
侯福志保藏的《三六九画报》中,1942年7月26日刊载“姜贵媛”写的《法租界自流井》:“在六年前天津却也多了个奇观……这便是法租界教堂后五十七号路的自流井。”其时,法租界工部局为便利居民运用,在井口方位构筑了两个长约三四丈水泥储水池和一个天棚,“铁管将水流导入长池,铁管架在水池之上,铁管每隔二三尺即开凿一个水孔,水流即由小孔流入池中。”
整日淙流不息,每值冬日,热气欢腾,舀水洗面,温暖可手。每天自晨至夕,邻近女人们都在这儿洗衣、洗菜、洗刷用具,无不称便。夏天早晨,邻近居民耳听流水淙淙,捣衣声更隐约可闻,却也有些乡野风味。两个水池之间构筑了一个小型沐澡堂,设置3个喷嘴,“整天裸体小儿嬉戏其间”,欢笑之声不停于耳。作者还想象,该水含硫少量,故不宜作为饮料,倘日后运用该水构筑一温泉游泳池,当可与北京汤山之天然温泉相媲美矣。
在桑志华指导下勘探和开凿老西开自流温泉井,奠定了天津作为我国最早运用新式钻机开凿地热深井的前史位置。